中国人肥胖

  2001年6月14日,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人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了中国人不同体质指数与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分析报告,为中国人及时预防相关疾病提供了科学参考。

  这次调查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共24万20 -70岁的人被调查。负责组织调查的中国人肥胖问题工作组负责人陈春明教授和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流行病研究室周北凡教授介绍和分析了此次调查对中国人预防慢性病的积极意义。

  超重和肥胖与常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人肥胖比例急剧上升,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成人中超重与肥胖的比例已经达到20% ~ 30%,城市居民已经达到30% ~40%;儿童肥胖比例也在急剧攀升,超重12%,肥胖11%。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西方人的体质与东方人也有较大的差别,西方人的肥胖多是全身性肥胖,中国人的肥胖多是向心性肥胖。目前,国际上公认以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为方便普通人理解,通俗上称为体重指数)为衡量超重肥胖的指标,以腰围为衡量向心性肥胖的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体重指数18.5 ~ 24.9为正常,25 ~ 29.9为超重,30以上为肥胖。WHO的这一标准是以西方人为基础制定的。东方人与西方人体质有显着差异,因此用西方人的标准来界定中国人的肥胖是不科学的。

  中国人的肥胖标准:

  亚洲科学家根据日本、印度等国的研究,提出了亚洲人肥胖标准建议,以体重指数18.5 - 22.9为正常范围,23 --24.9为超重,25 -29.9为肥胖,≥30为严重肥胖,但是这个研究里没有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的数据,中国医疗界对此一直持保留态度。近20年来,中国已经做了大量调查,获得了许多中国人体质状况的宝贵数据。2000年8月,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立,开始组织十多个有相关研究数据的单位。经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进行设计和汇总分析,最后得出建议认为,中国人的体重指数在18.5 --23.9之间为正常,24 --27.98之间为超重,≥28为肥胖。中国男性正常腰围应在85厘米以内,80 --85厘米之间为超重,85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女性的腰围应控制在80厘米以内75 --80厘米之间为超重,80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

  指数升高患病危险性加大:

  男性MBI≥24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9.1%、糖尿病6.7%、空腹血糖升高15.6%、高血清总胆固醇3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11.3%、高甘油三酯21.3%、危险因素聚集(≥2个危险因素)39.75%,约为全人群患病率的1.5倍。

  BMI≥28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52.6%、糖尿病10.2%、高血清总胆固醇35.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12.9%、高甘油三酯26.4%、危险因素聚集(≥2个危险因素)55%,比全人群患病率约高一倍。

  专家们在分析了大量资料后指出,在中国成人中,体质指数对死亡和发病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调整的总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均随体质指数的增加而下降,但体质指数达到28及以上时,总死亡率上升,呈左偏的U字形。这很重要的提示我们并非越瘦越好,保持适宜的体重指数是健康的表现。冠心病和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均随体质指数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体质指数每增加2个单位,冠心病发病概率增加15%,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概率增加16%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中国人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