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肥胖

  能量代谢与肥胖是?想了解一下能量代谢与肥胖。

  肥胖症的能量代谢特点(一)能量平衡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成年人的体重变化在几天至几周内保持在大约1%以内。体内平衡循环是多重而复杂的,要结合短期控制和长期调节,将体内能量沉积调节至适当、稳定的水平。能量平衡是指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关系。

  1.能量摄入人类一生中每日能量摄入的高峰是在15~2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每一个年龄段中,男性能量摄入量均高于女性。在中年以后,估计在10年问每日能量摄入减少1883kJ(450kcal)左右,仅同期内体重却反有增长,表明此期间能量消耗的减少程度更多。因此,年龄增长中的肥胖患病率增加与能量消耗减少更为密切。

  2.能量消耗机体的每日总能量消耗由三部分组成。

  (1)基础能量消耗约占能量消耗之70%,用于维持细胞、器官及组织的日常活动,使机体得以生存,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内物质代谢及骨骼肌、平滑肌、心肌收缩等。基础能量消耗与非脂肪组织块大小呈显着正相关,且受遗传因素影响。基础代谢率低的个体易出现肥胖。

  (2)适应性产热约占能量消耗之15%,但随食物性质、寒冷、应激程度及药物等的影响而有变动。其中食物的生热反应约占10%,蛋白质的生热效应最大。寒冷、应激产热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机体能量自稳中枢调节网络的传出支的效应程度主要受交感神经兴奋程度的调节。

  (3)体力活动约占能量消耗之15%,但可有极大个体间及个体内变动,与活动频率、时间及强度有关。肥胖者自发体力活动时间多减少,但体力活动时总能量消耗并不少。

  能量平衡理论分脂调节、糖调节和温度调节理论,其中脂调节理论已被广泛认可。糖调节理论认为血糖水平是能量平衡的主要调控指标。温度调节理论认为体温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食物摄入的主要传人信号。脂调节理论认为血浆中存在着某种脂肪代谢产物,经血循环到达下丘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体内脂肪储存量,达到能量平衡。脂肪分子中长链脂肪酸的分子组成中含氧百分比小于碳水化合物,当脂肪在体内氧化生成H?O及CO?,就要通过较多次数的氧化过程,能产生较多的ATP。此外,脂肪不溶于水,在细胞内可不与水结合而以脂粒形式大量储存,是体内能量较好的储存形式。正常中等身材(非肥胖者)体重65kg的人体内,储存脂肪达9kg,其中可动员利用者也达6.5 kg,提供的能量近251 MJ,远远超过体内储糖所提供的能量(约2.5MJ)。有些组织如脑组织,则必须以葡萄糖作为能源,在空腹一夜后,80%的葡萄糖是由大脑所消耗的,24h大脑消耗的葡萄糖约为110~150g。在空腹3d后,大脑及全身所必需的葡萄糖下降80g/d,在这种情况下,休息时能量消耗的85%来自于脂肪及酮体的氧化代谢,只有1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的氧化。

  (三)肥胖症的能量代谢特点肥胖产生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为能量代谢不平衡,即能量入量大于消耗量。从能量方面说,肥胖是因为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引起的,这种不平衡并不需要很大的改变即可产生。对导致肥胖而言,耗能降低和摄能增高同样重要。当耗能降低时,没有相应减少摄取的能量,也会引起肥胖发生。休息状态下能量的消耗与瘦的身体质量呈比例,并且可以从瘦的身体质量中预测出基础的热量消耗。瘦的身体质量的增长与体重的增加相平行,因此,肥胖者的能量消耗高于消瘦者。在同样的体表面积下,男性的代谢率高于女性。

  肥胖症是慢性能量正平衡所致积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储存的后果。脂肪积存的部位还受性激素、生长激素及个体宫内发育等因素影响。在肥胖发病前个体能量处于平衡状态。肥胖发病过程中,可因能量摄入过多及(或)能量消耗减少而致能量处于正平衡状态。肥胖症者其体脂虽然增多,但能量摄入与消耗有可能再次于较高水平处于平衡状态,此为肥胖症的静止期。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能量代谢与肥胖